长江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发布时间:2021-08-27来源: 浏览:

长江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

发展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学校持续推动的“三大工程”建设目标高质量、超预期完成之后,全面实施“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加快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攻坚期,争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更高发展平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和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重要文件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外部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长江职业学院发展极不平凡。“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指示,持续强力推动“三大工程”建设(即:内涵建设的“生命工程”、校区建设的“希望工程”、民生改善的“民心工程”),笃定实干、克难攻坚,攻克了发展瓶颈,补齐了发展短板,缩小了发展差距,打牢了发展基础,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校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办学活力与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职工福利民生显著改善。

——党的建设全面提质,从严治党凸显新成效。学校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压实“一岗双责”,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工作基调,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学校的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立德树人、意识形态、基本建设、服务保障、主题教育等工作各方面,筑牢了学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党建工作得到全省院校充分肯定,并再次当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研究会会长单位。城市建设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践行高校党建职责,出色完成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任务,被国家科技部选送到中组部举办的“全国党员在线”网站作为干部远程教育“优秀案例”,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扶贫办授予“工作突出的省驻村工作队派出单位”、“工作突出的省驻村工作队”,为精准脱贫事业贡献了“长职力量”,提供了“长职方案”。

——学校成功跻身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事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优异成绩获批湖北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了从过去跟跑向逐步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学校通过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和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评审并正式挂牌;获批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首批筹建院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被国家邮政局确定为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全国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互联网+双创实训示范性基地;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湖北省首批“省级创业学院”;连续十年蝉联“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届获得湖北省平安校园称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成效显著,经教育部认定获批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建成“湖北省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6个;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及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120项。1人入选世界技能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国家集训队,学校获批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湖北集训基地;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供给侧改革下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物联网专业为例(DJA170323)》顺利立项,学校承担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湖北省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填补了“人民满意”高职教育内涵及评价形式的应用空白。获湖北省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与泰国乌隆理工学院、乌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机制,招收外籍留学生15名。

——学校如期建成科技新城校区一期工程项目,重大发展瓶颈得以破解,发展保障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新校区一期项目完成征地564.95亩,投入资金5亿多元, 15万方主体工程和配套项目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二期1.8万方建设项目也同步得到省政府正式批复并即将启动;付家坡综合实训楼项目已正式破土动工;光谷校区改造和西校区资产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学校已彻底结束35  年租赁校区分散办学历史,设施设备更加完备,布局更加合理,师生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已具备向更高办学层次发展的基础。

——学校由“民”向“公”顺利过渡并成功转型,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强劲。学校在顺利完成由“民”向“公”过渡的同时,积极主动对标公办高校办学规范,实现了快速适应、成功转型。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干部选拔任用、教师职业规划培养、工资绩效分配机制等改革,先后选优配强79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年轻干部到合适的管理岗位;共引进各类教师和辅导员143人,选派657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岗位提升,42名教师境外开展项目培训和交流,283名教职工晋升了专业技术职称,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职工待遇继“十二五”后继续保持了“五连涨”,职工爱校敬业热情和从业自豪感显著提升。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长江职业学院章程》全面颁布实施,根据《章程》指引的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相继成立,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完成涉及全校党群工作、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教学管理、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与资产管理等八大类规章制度的“废、改、立”613项,制度建设更加健全,依法治校更加深入。全面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化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诊改复核。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案例50强。

(二)外部形势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对职业教育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质量要求。“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职业教育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职业院校应积极对接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战略部署,注重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学校自身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专业集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提高到更高层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出现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缺少熟练技术人才的结构性问题,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 “职教法修订”、“双高计划”等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促进就业和创新创业、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区域经济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为专业优化和人才赋能提供了高质量的发展路径。我省将围绕“一主两翼”区域经济布局和城市群建设,建立湖北产业优势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区域主导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布局一批5G、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项目,依靠现代化科技创新,带动我省区域经济实现质的稳定提升。职业院校应以契合湖北省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结构为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面向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转型的需求,立足于学校特色,保障校企高效对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职教20条”对深化内涵建设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制定并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满足“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要求。学校应该牢牢抓住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明确学校战略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实现全方位、多举措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校治理;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布局,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

——“职教本科试点”改革政策将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职教本科”是国家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大突破,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转向“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阶段。学校作为我省较早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机构和首批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代大学办学治校经验和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具备了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办学能力,需要继续奋勇向前,举全校之力,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大力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高质量;持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集群;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久久为功,努力迈上更高办学层次平台。

二、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部署,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湖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秉承“传承拓新、质量为本、特色发展、开放融合”的办学理念,立足固本强基“三大工程”,强力推进“四高战略”,即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党建高水平引领战略;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内涵建设“赋能提质”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高平台支撑战略;全面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大力推进学校运行保障高水准治理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建成“人民满意、国际视野、地方特色、全国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全方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建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品德高尚、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培养质量的高水平体现改革发展的高水平。

3.坚持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将“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全面贯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不断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转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校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增强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5.坚持系统高效推进。遵循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原则,确立统一发展目标,凝聚共同发展意志,推行重大工作举措,确保全校上下一盘棋,共同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融入武鄂同城化发展战略,立足国家级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以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职业学历教育为主体、职业培训和国际教育等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办学资源优质、学校治理卓越、社会认可度高的“人民满意、国际视野、地方特色、国内一流”高水平高职院校,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2035年建设国内一流的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1)党建工作全面加强

——党的核心引领显著增强。党建引领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属性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更加凸显,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更加完善规范、全面落实;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

——党的理论武装体系更加完善。以校、院两级党校为主体,以专题学习为重点、网络学习为辅助、主题教育实践为支撑的多层次、多渠道学习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党员集中培训每年32个学时以上,党务干部集中培训年均1次以上,党支部书记培训每年1次,中层干部每年集中培训1次以上。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8次(集中研讨不少于4次)。学校党委成员和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上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有效执行。“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有效落实。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面落实;党务干部和党务工作者选优配齐;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国家、省级“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和示范性党支部建设项目争取立项;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全国“样板支部”和“标杆院系”项目力争新突破。

2)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

---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形成,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深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合力不断增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五个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体系初步构建,育人能力和育人质量有效提升。党建带团建机制更加完善,党、团衔接的思政工作体系完成构建。

——思政教师队伍配齐建强。专职思政教师配齐育强,思政专兼职教师培训全覆盖;聘任德技俱佳的企业家担任兼职德育导师有效落实;建立思政教师研修基地1个;校企共建一批德育实践基地;有教师群体入选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省级、校级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和名师工作室不少于3个。

——思政教育课程优质高效。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10个,入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6个;开发湖北“中国系列”金课1门;入围省校共建的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出版一批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名著”、“名篇”;凝练德育教育特色案例1项。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培育建设2-3个项目团队,建成3-4个辅导员工作室、1-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入选省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完成5-8项省级辅导员精品项目或学生实践精品项目。辅导员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力争入选1名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力争在湖北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取得新突破,辅导员队伍完成的科研项目和课题数量比“十三五”期间提高50%

3)高水平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取得新突破

——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学校专业设置总量控制在55个左右,年招生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所有专业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到2025年末,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4000左右。

——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体系。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趋于成熟,专业群整体完成升级,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武汉和鄂州的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依存度和契合度达到新高度,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8个以上。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2项以上。

——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断丰富。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以上,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以上;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省级规划教材10部以上,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校级特色规划教材年均6部; 1+X证书制度试点持续推进,试点专业达90%个以上;培育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8个。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不断增强。建成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7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建设校外实习基地200个,新增校内实训室30个。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以上。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依托行业、企业或政府机构联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3个左右;依托国有企业、大型民企建立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6个;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个以上;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打造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个;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项目20个以上。

4)教师队伍能力和素质不断优化和增强

——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高水平高素质“双师”队伍不断优化,专任教师总数达到780人,其中专职教师400人,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380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3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达到90%,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达到15%,“双师型”教师不低于60%

——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和引进至少8名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1-2名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力、大师名匠,聘请企业一线兼职教师人数比例达到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50%,遴选教师参加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组建由名师领衔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协同发展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培育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建成10个校级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0项以上。

——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持续加强。分级分类教师培训研修计划有效实施,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制度有效落实,年均培训教师80名,培养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200人。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机制,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不断完善,专业课教师每年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科学建立并加快实施。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全面构建,设立教师发展服务中心,服务教师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机制不断完善。

5)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日益健全。“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德创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改革,学生课外学分制持续实施,校园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高职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加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学生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构建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竞赛培育和选拔体系,力争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率达到90%以上;力争学生毕业率达到99%以上,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6)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实现大提升

——科研团队组建和研究项目立项体现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团队3个以上、省级水平的科研团队15个以上;培育建设校级科研团队30个以上;申报承担国家级教科研项目3个以上;教科研项目学校立项年均30个以上;横向课题研究、咨询和技术推广服务、应用技术研发、产品工艺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年均不少于10项。

——科研平台打造实现高质量。打造大数据、电子商务、动漫设计等方向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研发并颁布高职专业认证或技术技能人才标准(团体标准)2项,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年均不少于2名;建设省级科研、技术服务平台2个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开展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高技能人才项目,技术技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资助项目年均10《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达到国内同类北核标准,发布或出版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科研通讯或简报。

——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加强与区域内知名大型企业交流与合作,建设完成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1个;面向企业员工、未就业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年均2.8万人次以上;培训服务收入年均达到50万元;建设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2门;建设完成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区1个,开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公益性社会服务项目不少于10项;面向中小学生职业体验、面向社会便民服务等活动年均10次,年均服务人次不低于1万;开展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计划,全面参与乡村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创新创业工作开创新局面。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打造以“科技新城校区为中心、付家坡校区、光谷校区”为两个基本点,跨区域跨城市交差辐射的双创教育及实践育人新格局。“意识启蒙、孕育孵化、市场角逐”阶梯式培养模式全面开展,“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完成构建,协同政府部门组建武汉市大学生创就业联盟,以联盟为依托的新型 “政、校、行、企”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并发挥作用。打造建设湖北省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1个,开展创业培训年均不少于1000人,开展各类双创沙龙、讲座活动不少于10次,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人数不少于在校生的5%,力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有新突破。

7)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迈出新步伐

——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力度。2025年,与国(境)外合作与交流院校数量达到20所,申报开展至少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与境外高等院校的交流交往和战略合作;继续办好“中泰班”,加大与泰国乌隆理工学院、乌隆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力度。

——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新渠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办好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授牌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亚龙智能国际学院。建设“鲁班工坊”1个,尝试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实施教师和管理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年均选派教师团队参加出国(境)培训研修30人。

8)基本建设与办学条件达到新水准

——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建成付家坡综合实训楼项目,完成新老校区的总体布局规划,完成新校区二期项目全部建设任务,高标准改造升级光谷老校区,实现教科研园区、产教融合园区、创新创业园区“三套马车”并驾齐驱。

——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到2025年末,按在校生达到14000人办学规模,实现生均数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000元,生均占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共40万方。生均图书不低于100册。

——建设资金更有保障。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盘活存量资源、争取各方支持等,多渠道筹集新老校区各类基本建设资金约4亿元。

9)信息化发展建设再上新台阶

——校园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更高。无线为主、有线为辅,规范、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化环境基本建成;出口带宽扩大到8G以上,拓宽国际出口,实现楼栋万兆互联,用户千兆上行;建设2个标准化IDC数据中心机房,拥有20台高性能服务器、50台虚拟服务器和200T双活数据存储空间;建成基于校园云计算的校本数据中心;全面构建一站式网上服务;构建“全面感知、深度融合、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多维服务”的智慧校园环境;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教育信息化改革成效更加显著。建设一批智慧教室及云服务的虚拟桌面平台,提升智慧教室的灵活性和高可用性;升级支撑MOOCSPOC和在线课程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建成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中心,开发和引进10T数字资源;建成集标准化考场、课堂观摩和课堂行为分析的智慧课堂生态系统,完成54间三合一课堂生态系统和246间课堂观摩教室建设;全校多媒体教室实现可视化管理,对录播设备和投影机等集中控制管理,电子巡考、网络巡课等功能全面实现。

——师生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整体提高。持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等培训,实现师生信息化培训累计10次以上,培训人数达15000人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信息化大赛,力争获得国家级、省级信息化比赛奖项达20项。

10)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培育校园精神。瞄准全国文明校园标准,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创新创业创意文化相融合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特色文化,以“雷锋精神为本、工匠精神为魂、特色文化为根”的校园文化体系基本建成,以文化人的氛围浓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打造全省或全国校园文化品牌。

——打造特色环境文化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5处以上。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园美化、花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有序实施,建成一批校友林、沿湖绿道,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相协调。

11)学校治理与保障效能实现新提升

——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组织决策和执行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以《章程》为引领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等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学术委员会治学制度、教代会、职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群团制度、学校经济活动领域的内控管理制度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式的综合制度体系全面形成。

——符合高职特色的新时代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有效建立,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践不断推进,促进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以特色和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定规划、配资源、核绩效、奖先进”四环衔接的目标管理模式全面施行,在公平竞争环境下扶优扶强扶特原则不断凸显,资源向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产出成果显著的领域及二级单位倾斜。

——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保障体系系统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有效贯彻,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的保障与支撑更加有力,建设节约型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3.2035远景目标

2035年,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全面成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达到更高水平,学校对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三教”改革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全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达到新高度,服务水平和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实现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标杆,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成“国内卓越,国际一流”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

三、重大举措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秉承“传承拓新、质量为本、特色发展、开放融合”的治校理念,立足固本强基“三大工程”,强力推进“四高战略”,在“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社会服务”、“人民满意”方面实现赋能提质“四新突破”。

(一)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党建高水平引领战略

1.实施党建“核心引领”行动计划。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强化、凸显和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二级学院党总支政治核心、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长江职业学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工作方案》的各项任务,建立检查督促、综合评价和激励约束制度;加强院(系)党建,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选优配强院(系)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加强对院(系)社团组织的引导,落实“一会一报”和“一事一报”制度,管好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对教师、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指导推动,制定师生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师生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格按照《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支部建设标准》,持续开展“对标争先”和“示范创建”等活动,对照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标准,开展校级“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的培育和遴选。强化党建工作保障,提高党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健全党务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落实保障激励机制,打通基层专兼职党务干部职务职级晋升通道。完善从严治党的责任体系,加强纪律教育,强化党内监督和纪律执行,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2.实施思政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新时代高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机构设置、体制机制转换、基础能力建设等,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发展之路。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遵循职业教育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课程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选拔,推动辅导员队伍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立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专兼职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思政能力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活动。

3.实施学生发展“五育并举”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完善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实施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计划,推进人文讲堂、科普讲堂、“青马”讲堂、学工讲堂、校友讲堂以及公共选修课“五堂一课”育人平台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培训;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实施课外体育达标计划;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深化校园美育文化品牌创建,推进“一院一品”、“一社一品”、“一团一品”计划,持续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等系列品牌活动;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

(二)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内涵建设“赋能提质”高质量发展战略

4.实施专业(群)“优化提质”行动计划。面向武汉光谷和鄂州葛店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特色发展与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服务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8大专业群新布局,重点聚焦高端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动漫设计优势专业集群;瞄准产业高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开放、共享专业群教学资源,完善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群建设发展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多方协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研制课程标准、建设课程资源。

5.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引优育强”行动计划。完善学校公开招聘人才办法,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直接考察招聘制度改革;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聘请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兼职任教。围绕教师成长发展,建立新入职教师、成长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层级和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三个类别的培养体系,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对接区域重点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开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建设契合产业需求的高质量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改革教师评价方式,健全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实施岗位分类分层考核;深化实施职称评聘改革,进一步完善评审体系,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职称评聘办法,畅通优秀人才优质晋升、越级晋升通道。

6.实施校园文化“品塑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创建文明校园系统工程,打造“文明长职”。持续提升师生对“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雷锋精神”等长职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提高长职优秀文化的熏陶功能和教育效能;实施校友文化建设工程,关注校友发展,汇聚校友资源,助力学校发展;实施校风学风提升工程,将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促进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实校园文化品牌,构建校、院、班三级校园文化活动格局,打造“感动校园”人物(集体)、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经典话剧展演、青马工程英才培育班、人文讲座、校园音乐会、社团活动文化节、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课程思政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突出“雷锋文化”和“工匠精神”引领、传承与创新,加大对校园文化特色、创新团队及其作品的扶持力度,实施“一院一品”文化计划,培育10项左右具有长职校园文化特色、影响力强、覆盖面广、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使校园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建设长职融媒体中心。大力宣传学校师生典型事迹,塑造学校良好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

(三)全面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高平台支撑战略

7.实施科研与社会服务“育强孵优”行动计划。立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组建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团队;完善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制定《长江职业学院科研绩效奖励及管理办法》,稳定纵向课题,扶持横向课题,拓宽课题申报途径,提升课题立项层次,提高科研创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地开展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提升我校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专利申报工作,在优势学科领域取得一批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为依托,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科研合作,以国家政策分析、地方发展趋势分析、方法论参考、数据分享等服务方式,为学校高质量科研产出提供基础性科研成果,打造湖北省职业教育第一智库;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服务学校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核心,服务湖北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愿景,以“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人民满意度蓝皮书”为产出,打造国内知名的职业教育大数据科研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学术交流(学报)平台,组建校内外高水平编委队伍,以编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规范“三审三校”编审流程;建设大数据、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实施高水平科研成果重点建设工程,力争短期内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目标。

8.实施国际交流合作“拓展视野”行动计划。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院校、企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丰富师生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湖北省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与国际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泰国乌隆理工学院、乌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继续办好“中泰班”,通过建设“鲁班工坊”,助力“走出去”企业海外发展。着力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加大教师、管理人员海外进修的支持力度,积极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四)全面提高事业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学校运行保障高水准治理战略

9.实施基本建设“资源增效”行动计划。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构建新老校区“科学合理分布、充分改造利用、凸显各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的格局。统筹兼顾学校实际需求与资金能力,有序推进校园基本设施建设,保证教学、科研、实训、专业建设和后勤保障的需求,实现科学规划、资源增效和满足需求有机统一。加快光谷老校区调规和升级改造,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打造“花园式”校区;统筹规划和建设武汉科技新城校区,实现 “大学办在公园里、公园建在大学中”。

10.实施信息化“赋能发展”行动计划。巩固完善基础网络架构,升级扩容网络数据中心,加强网络运维及安全防护管理,提升“新基建”智能化程度;构筑交叉信息化平台,整合并加快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再造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模式,探索学校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实现校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化教学终端建设,建立新型课程结构、课堂模式、教学体系和评价方式,深入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智能、共享、便捷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校园”环境;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加速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探索基于大数据支持的个性化教学,持续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数字资源规范化建设;运用数字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提高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质量,实现“赋能教学”总目标;完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建设智慧平安校园。

11.实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动计划。完成学校内设机构设置调整,进一步明晰部门和岗位工作职责,厘清责任边界,不断完善全员岗位竞聘与管理工作;梳理、完善学校党委、行政、治学等各方面,决策、执行、监督等各层面的学校治理的制度体系;健全教职工校内权利救济制度、申诉制度,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好各类诉求的能力;破除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改善民生关切,提高民生福祉;开展以目标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师岗位设置与分类,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明确教师发展晋升通道;实施“智慧后勤”建设工程,通过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多渠道引进优质社会资本,大力推进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进校园,建立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后勤服务、管理和保障的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模式。

四、保障实施

1.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党委、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院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四五”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事业规划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等。校内各单位要分别针对广大教师、职工和学生组织开展“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宣传、解读工作,强化规划的理解、学习与有效传导,保障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全校上下共同促进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2.强化发展规划实施的责任落实。学校发展规划部门负责规划制定和推进实施,按照主要目标和重大战略举措,牵头组织职能部门、院系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职能部门、各学院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应根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将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要明确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做到重点任务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各单位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将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3.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建立完善的规划推进实施管理制度和动态监测评估制度,突出过程管理,形成闭环回路,强化对标管理、过程服务和评价激励;开展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校党委会审议,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接受师生监督。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长江职业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